1921年,法國建筑大師柯布西耶在《走向新建筑》中首次提出,“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”。
作為我國最早成立的六大綜合性建筑設計院之一,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中南建筑設計院)的科創團隊,為傳統建筑業植入數字化“基因”,正在將理念變為現實。
5年成就“跨界王”
3月17日,雨后初霽,中南建筑設計院科研設計中心大樓的變色外墻清新惹眼,成為武漢中南路滾滾車流旁靚麗的風景。
大樓內,設計師們不拘一格的衣著彰顯出鮮明個性。19層,中南建筑設計院工程數字技術中心,這里曾被稱作“不務正業”的部門。
每位工作人員桌上都架著2臺電腦顯示屏,桌面上摞著各式材料和專業書籍,有人還抱著筆記本電腦,“三個屏幕”同時作業。
工作內容與其他部門也不一樣。他們的電腦屏幕上,一串串數字、字符代碼成為“主角”,取代了傳統建筑設計部門畫圖紙、建模型的工作方式,活像一個程序員“沙龍”。
“我們大多是學建筑設計或土木工程專業的,但現在主業是研究編程、算法和人工智能,經常以‘不務正業’自嘲。”
39歲的張慎是工程數字技術中心主任,團隊里有5個80后、10個90后,大伙邊工作邊學習IT知識,以適應建筑工程數字化轉型需要。
麥肯錫國際研究院2016年的一份報告顯示:在全球行業數字化指數排行中,建筑業在資產數字化、業務流程及應用數字化、組織及勞動力數字化方面,居倒數第二位,僅高于農業。
“建筑工程行業需要擁抱互聯網,打通質量和效率的掣肘。”張慎成為首個吃螃蟹者。2016年,他獨自開始數字化轉型。
《數據結構與算法分析》《Python編程從入門到實踐》《企業應用架構模式》……專業不對口,就趕緊“補短板”。僅2016年,張慎就自學了C語言、Python、Revit等與編程和設計相關的專業書籍近10本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2017年,張慎作為技術負責人及主要實施者,和公司同事共同努力,完成了全國首家全產業鏈工程服務互聯網平臺“大A工程網”的開發及上線,成功搭建起推動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“雙創”平臺,掀開工程業與互聯網跨界融合的嶄新一頁。該平臺集咨詢、建設、設計、采購等平臺用戶為一體,用戶可以像“逛淘寶”一樣各取所需,助力工程建筑業提速增效。
去年疫情期間,設計人員利用數字化技術和“大A工程網”平臺,12小時完成雷神山醫院項目方案設計,3天交付全部施工圖,創造了中外矚目的中國速度。
目前,該平臺入駐企業用戶3000余家,包括微軟、IBM等世界500強企業,并成功入選國務院國資委2020年度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。
把建筑圖紙“算出來”
當日中午1時,該中心工程師王杰用該院自主研發的CSEPA軟件(復雜建筑結構高等非線性集成平臺),對正在建設的武漢江城之門項目進行抗震性能驗算,確保大樓“穩如泰山”。
王杰說,對超高層大樓等復雜建筑結構進行標準化、流程化抗震性能分析,過去一個人2個月至3個月才能完成,現在用CSEPA軟件可縮短至10天以內。
電腦屏幕上,240余米的江城之門三維精細化有限元分析模型,像人的血管一樣錯綜復雜,但每一處鋼框架、混凝土核心筒及連體結構受力情況清晰可見。2020年,鑒于CSEPA軟件的創新成果,世界著名軟件公司法國達索系統給予高度評價,并與該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,大力推廣。
一旁的工程師程明的電腦里也有“寶藏”。去年程明配合開展醫院通風系統仿真平臺研發,模擬負壓病房的氣流組織和污染物擴散,建立醫院病房外廢氣排放對周邊環境影響模型,為雷神山醫院等傳染病醫院的規劃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。
下一步工作重點放到“BIM”(建筑信息模型)領域。目前,團隊創新開發一套基于BIM的建筑集成智能化協同設計系統,打通建筑、結構、幕墻等多個專業的上十種設計軟件接口,實現一套模型多專業應用。
張慎坦言,中國建筑業正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,全國甲級建筑設計企業超1.4萬家,建筑設計行業需要數字化轉型,實現建筑圖紙從手工“畫出來”到電腦“算出來”,即從數字化設計到數字化建造,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,實現建筑業全過程數字化、智能化、標準化。
2016年以來,該中心自主開發的工程設計智能軟件,每年為中南建筑設計院和合作單位節省工程造價上億元。
目前,中南建筑設計院建立了多方位的科研創新團隊,包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專家工作站;每年科技創新投入總額達到同期營業收入總額的3%,其中去年逾9000萬元。
“建筑設計行業歷經圖板手繪、CAD電腦繪圖、BIM技術專業協同階段,未來將走向新型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智慧時代。”張慎表示,近年來,中南建筑設計院提出“質量決定生死,科技決定未來”,要形成以科研帶動業務的良性循環,利用大創意、大創新進入“無爭之地”,從紅海步入藍海。
Copyrights?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蘭州華能生態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隴ICP備19000919號
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3751號
設計制作:宏點網絡